當前位置 : 中國機器人峰會 >> 大會新聞

SU7爆火后,雷軍收獲一個90億智駕IPO!
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4-11發(fā)布人:中國機器人峰會

2021年3月的小米春季發(fā)布會上,雷軍官宣了“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(chuàng)業(yè)項目”——造車,并表示將押上人生全部聲譽,親自帶隊,為小米汽車而戰(zhàn)!2024年3月28日,小米SU7正式亮相,4分鐘大定破萬、7分鐘大定破2萬、27分鐘大定破5萬、24小時大定88898臺……

暫不論SU7本體如何,但就成績而言,小米爆火的銷量、登頂霸屏的熱搜,著實刷新了車圈不少紀錄,雷老板的“逆天開局”似乎預示著他又要創(chuàng)業(yè)成功了。SU7上市當天,與小米綁定頗深的自動駕駛廠商——縱目科技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縱目科技”)向港交所遞表,擬在港股上市,沖擊IPO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最近港交所短短一周內,就收到了如祺出行、地平線、縱目科技等多家智駕公司的上市申請。和縱目一樣,曾獲雷軍投資、被納入小米首批造車生態(tài)版圖的智能芯片公司——黑芝麻智能也在遞交申請書,推進上市進程。

將AI當做敲門磚的智駕獨角獸,爭踏港交所門檻,足以說明當前資本市場對AI概念的熱衷程度。然而,這波IPO熱潮能否兌現它們的美好愿景?億萬融資砸下去,又是哪家企業(yè)能扭轉“燒錢黑洞”的命運?

清華學霸,三闖資本市場

軟硬兩開花

縱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,是國內領先的自動駕駛和ADAS解決方案提供商,憑借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,為用戶提供覆蓋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。創(chuàng)始人唐銳,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,先后獲得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士與碩士學位。畢業(yè)后曾任職于掌微電子,作為核心團隊成員主導研發(fā)世界首款集成GPS應用處理器芯片,并在2008年加入CSR半導體公司,任職期間主導研發(fā)了多款汽車導航芯片。

憑借多年積累,2013年唐銳創(chuàng)立縱目科技。創(chuàng)始人實力加持,核心團隊也不乏來自清華、上交等頂尖高校的人才,加之與多所高校的建立的深厚產學研合作,縱目科技從一開始就自帶“學霸光環(huán)”。起家之初,縱目科技通過涵蓋泊車輔助、全景環(huán)視、前向碰撞預警等功能的ADAS(高級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)解決方案,成功打響知名度。通過持續(xù)的技術創(chuàng)新,縱目科技逐步將業(yè)務拓展至全棧式自動駕駛解決方案,并拿下業(yè)內首個使用L4級技術的封閉園區(qū)低速自動駕駛項目。如今,縱目科技已成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提供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企業(yè)之一。根據灼識咨詢數據,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,縱目科技在國內乘用車ADAS解決方案市場排名第五,市場份額1.0%;在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排名第二,市場份額4.9%;在APA(自動泊車輔助)解決方案市場則排名第一,市場份額5.6%。細數縱目科技的產品線,不難發(fā)現目前公司已形成覆蓋感知、決策、執(zhí)行全鏈條的布局。

在感知層,縱目科技提供攝像頭、4D毫米波雷達、超聲波雷達等車規(guī)級傳感器;在決策層,縱目科技的Drop'nGo算力平臺提供了智能駕駛功能開發(fā)和迭代的基礎,根據等級劃分,平臺可支持L0到L4的多重場景應用;在執(zhí)行層,公司依托先進的域控產品,指導車輛的實際操作。

縱目這種“軟硬一體”的解決方案,也使其拿到了不少訂單。據數據,截至2023年底,縱目科技已與包括理想、長安、一汽等達成合作,上機車型達50款,并與16家OEM實現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量產。此外,縱目科技憑借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積累,還向服務機器人進軍。其能源服務機器人結合物聯網技術,由云端調度算法控制,具備L4級自動駕駛功能,能準確到達目的地,完成充電指令。

IPO路漫漫

而在本次赴港上市的幾家企業(yè)中,縱目科技與其他幾家“種子選手”不同,是曾幾度沖刺登陸資本市場的“老兵”,其上市之路也并不平坦。早在2017年1月,縱目科技就在新三板掛牌上市,但運營僅11個月后就摘牌離場,理由是:考慮公司發(fā)展階段的業(yè)務戰(zhàn)略以及合規(guī)成本,調整未來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有媒體稱,縱目科技上市又退市,是新三板成交量不足以滿足融資需求。2022年11月,縱目科技向上交所提交科創(chuàng)板上市申請,擬募資20億元,但最終在2023年9月又選擇主動撤回申請。

本次遞表港交所,已是縱目科技第三次沖擊資本市場,而前兩次草草收場,一方面與行業(yè)前景的不確定性有關,另一方面也與公司自身業(yè)績波動與虧損有關。當前,全球汽車正處于電動化、智能化的關鍵轉型期。自動駕駛,這一未來交通變革的“利刃”雖被寄予厚望,但以當前的技術來說,只是不斷趨近廣義上的高階智駕,加之監(jiān)管政策等因素影響,短期內想實現大規(guī)模的商業(yè)落地還存在諸多變數。在這種大環(huán)境下,圍繞智駕企業(yè)的主旋律逃不脫一個“虧”字,縱目科技的業(yè)績表現自然也不太樂觀。雖然收入逐年增長,但毛利較低,研發(fā)投入占比均在70%以上,2021年研發(fā)開支更占收入120.9%,業(yè)務獲利能力并不樂觀。

根據申請書,縱目科技2021年內虧損4.34億元、2022年內虧損5.87億元、2023年內虧損5.63億元,三年累計虧損總額超15億元。而即使經調整凈虧損后,2021-2023年度分別虧損3.81億元、4.77億元、5.16億元,三年也累計虧超13億元。
對于虧損,縱目稱主要由于智駕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原材料、硬件原件采購產生了大量銷售成本。產品研發(fā)投入與銷售過高、研發(fā)周期較長是主要內因,而部分定點車型項目尚未進入量產階段,加之下游客戶需求波動也加劇了虧損局面。要想在智駕賽道取得突破并真正盈利,縱目仍需時日,而在上市監(jiān)管審愈加審慎的當下,一家長期虧損的公司自然難獲“通行證”。不過,在本次申請書中,縱目科技的財務數據相較上次IPO有了新亮點。2023年度,公司毛利達1733.4萬元,毛利率達3.5%,首次實現毛利率轉正。
且公司營運資金也由負轉正2023年度,縱目科技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約3.57億元,雖較前兩個年度銳減超50%,但整體現金流還算穩(wěn)健,不過其中大半都是融資撐起來的。
縱目科技在2022年3月的超10億元E輪融資后,就沒有進行新一輪融資,2023融資活動所得現金凈額也從去年的7.42億元降至1.53億元。可見,賬面上融資籌集的錢也“燒”得差不多了。小米“朋友圈”
在燒錢的智駕圈,融資可以說是“救命稻草”。根據招股書,縱目科技目前已完成9次融資,融資輪次走到E輪,累計認購金額達22.47億元。
在E輪融資中,縱目科技按照93.56元/股的認購價融資8.67億元,公司注冊資本由人民幣8550.6711萬元增至人民幣9631.6135元,公司估值超90億元。資方陣容也十分豪華,聯想控股的君聯資本、高通風投、復興創(chuàng)富、電裝投資等知名VC都投了。而小米集團在2021年6月,也就是雷軍官宣造車百天之后,領投了D3輪融資,認購107.3477萬股,總對價6063.2508萬元。
加上2021年5月從德豐嘉潤、平潭建發(fā)二號及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轉讓所得的348.384萬股,小米在D3輪融資完成后,以455.7317萬股躍升至第四大股東,持股8.5%,僅次于縱目香港、寧波縱目和老股東君聯資本。

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的押注只是雷軍造車布局的一環(huán),雷軍對于車企的投資更像是“廣撒網”。通過長江產業(yè)基金,小米先后投資了禾賽科技、蜂巢能源、智慧互通、黑芝麻智能等多家汽車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,構建自己的“朋友圈”。這些公司如今都陸續(xù)敲門資本市場,小米未來或將收割一系列IPO紅利。


不過說到底,小米的造車之路才剛剛開始。三年之力打造的SU7,只是雷軍在整車制造領域的首份答卷,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深度布局。“投資+孵化”兩手抓的小米,加上雷軍愛卷、能卷、多卷的作風,說不定真能成為“造車新勢力”的頭部玩家。畢竟雷總當初官宣造車時就說了:小米手上現金有1080億(2023年小米現金儲備已去到1363億),我們虧得起!

排隊IPO,爭搶AI風口

翻開近期遞表的招股書,沒有一家公司是不虧的。和黑芝麻智能三年虧損近百億,地平線三年虧損超175億比起來,縱目科技甚至有點“小巫見大巫”。
若說“燒錢”是壓在智駕公司的頭上的一座大山,那“虧錢”就是賽道的通病。
縱目科技在本次招股書的“風險因素”中也坦白:無法保證未來會有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。也就是說,若公司無法產生足夠的收入并有效管理開支,公司可能會繼續(xù)虧下去。自ChatGPT問世以來,AI概念在二級市場瘋炒,成為投資新標的。對于掙扎求生的智駕獨角獸來說,AI也成了企業(yè)續(xù)命的“及時雨”。
三闖IPO的縱目科技,背靠知名資本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、在國內智駕市場也占有一定市場份額,“AI+智駕”的雙線道路,或將成為縱目科技突破瓶頸、扭虧為盈的關鍵一招。
前路如何,我們拭目以待。
返回